【青年悅讀】在荒蕪處聽到春天 | |
| |
作為平日忙于工作的當代打工人,我已經很久沒有拿起一本書仔細的翻看了,時值世界讀書日,我終于有了一個理由拿起書本細細閱讀;《我與地壇》這本書就在這時出現在了我的手邊,我翻開了它,在這兩個小時,我和那位被困在輪椅上的優秀人物,有了一場關于生命的對談。 當命運的暴風雨將21歲的史鐵生永遠困在輪椅上時,北京城北那座荒蕪的公園成為了他精神的避難所;他用輪椅丈量了這里的每一寸,在日復一日的“行走”中,他參透了沉默的母愛,參透了生死的循環。他在這一方天地,聆聽了太多生命的詩歌。因為苦痛于個人來說是一座險峰,但當你站高一點,你會發覺,那不過是另一個小土坡。地壇里有一對老夫婦的相濡以沫,有一位長跑者的終身遺憾,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,其實都是在對生命本質的闡述: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?!?/p> 最讓我動容的,是史鐵生和母親的故事;史鐵生不是從一開始就這么豁達的,他也曾怨恨過:為什么這樣不幸的事會發生在他的身上?在史鐵生暴躁摔碎玻璃杯的聲音中,史鐵生的母親只是說道:“北海的菊花開了,我推著你去走走?!边@個把病歷單當書簽的女人,正在笨拙的想給自己的兒子營造出正好的春天,可那時的史鐵生困在自己的小土坡陰影里,母親的愛意對他來講不是滋潤的春雨,而是更為沉重的枷鎖。在母親執著的邀請下,他終于答應了母親,母親興高采烈的出門去,卻倒在了胡同口??吹竭@一幕時,我不禁潸然淚下,我好像看到了那個病態的身子倒下,她在倒下時會想什么呢,是為自己再也看不到春天的暖陽而悲傷,還是為沒有把兒子拉出那間小小的屋子而后悔呢?她是想說“救救我”,還是會呼喊“幫幫他?”。正在閱讀的我,也在為命運這個安排而心酸不已,哪怕在告別的鐘聲響起前,母子倆能一同在北海的菊花中漫步過,這個離別都不至于讓人這么難接受。 《我與地壇》不是一本故作悲情的讀物,它是在絕望處盛開的生命贊歌,在這本書里,我們其實并不會看到他對生命的自怨自艾,而是超越苦難的豁達,那些關于母愛、死亡、殘缺的追問,最終都會指向生命最本真的答案——活著本身就是意義。 于我而言,我更能讀懂珍惜二字,珍惜時間,珍惜感情,珍惜健康的身體,我無法設身處地的體會到史鐵生當時的痛苦,但我在為書里那么多遺憾流淚時,我涌起的那股對當下生活感恩的心情,叫做慶幸。史鐵生沒有否定過苦難帶來的折磨,但是更形象的來講,我覺得他也認為,原來生命最痛的鈍響,不是輪椅碾過地壇的石板路,而是終于明白珍惜時,卻再也沒有機會重來。 于荒蕪處聽到春天,于荒蕪處建立春天。(責任編輯 蒲玉鳳) | 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 |